安徽宿州:变“草”为“宝”的致富经-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4 06/07 10:57:30
来源:新华网

安徽宿州:变“草”为“宝”的致富经

字体:

  新华网合肥6月7日电(汤阳)芒种过后,皖北大地上的夏收逐渐进入尾声。在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的麦田里,往来轰鸣的打捆机不时“吐”出金黄色的麦秸垛,成为“三夏”时节里的一道别样风景。

  “我们采取的是边打捆边离田模式,根据和农户的约定,小麦收割后24小时之内要完成秸秆离田,不能耽误农时。”

  来自淮北的石传跃是一名“秸秆经纪人”,他一边拿着手机忙着指挥调度车辆,一边坦言,这种“两不找”的秸秆处理方式,既不需农户支付给自己运输成本,自己也不需要向农户支付秸秆费用,给曾经被视为农业废弃物的麦秸找到了好去处。  

  “符离这边的小麦,秸秆霉变少、蛋白质含量高,很适合加工成畜牧业养殖饲草。”作为淮北鑫耀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石传跃曾经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也深为如何处理秸秆而困扰。

  “现在秸秆利用的渠道越来越多,去年我们将收储来的秸秆加工成饲草,剩下部分则转卖生物质发电厂和造纸厂,综合算下来年产值达600万元左右。”他说。  

  石传跃预计,今年他的公司将在宿州收储麦秸秆5万吨左右,其中有1.8万吨将加工为饲草。“开镰前就和客户签好了饲草订单,不愁销路。今年加工后饲草的在地价格每吨估计可以卖到400元以上,销往新疆、内蒙古等地每吨价格还会高出60元。”

  符离镇农业农村局局长尹传征介绍:“近年来,安徽省推动实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宿州市依托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肉牛养殖为代表的畜牧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以符离镇为例,今年全镇小麦秸秆收储量预计达4.73万吨左右。  

  据了解,符离镇现有810头存栏肉牛,每头牛一年消耗的饲料中,小麦秸秆会占到2.5吨左右。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不仅让种植户们不再为秸秆处理发愁,也给当地规模化的养殖大户解决了饲料问题,为“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写下生动注脚。

  “小麦秸秆既适合喂养黄牛,又比成品饲料成本低。”符离镇荣兴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蔡建利现有肉牛存栏106头,今年夏收期间,他一共收储了300吨小麦秸秆。

  “我们从地里打包拉过来直接送进仓库贮存,就不需要再从外地调饲草了,一年能节约3万多元饲料成本。”蔡建利高兴地说。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