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海而兴,逐梦水运强省-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3 12/10 09:09:00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向海而兴,逐梦水运强省

字体:

  水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我国航线和服务网络遍布全球,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水运完成。

  水运兴,则经济兴。

  安徽襟江带淮,得地利之便,随着江淮运河的通航,“拥江达海”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放大。如何携江淮运河的优势,加快水运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水运体系,实现从内河水运大省向内河水运强省的转变,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江淮“牵手” 重塑安徽水运版图

  冬日晨光熹微,阜阳颍州港已繁忙起来。

  阜阳万达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船舶运输公司,公司共有80多艘船舶,常年从事大宗商品的水路运输。企业负责人钮庆芳告诉记者,以前船舶运输要绕行京杭大运河,路途需一周时间,江淮运河通航后,他们有了更优的线路选择,空船走菜巢线,载货走合裕线,通过江淮运河进出长江,航程缩短了300多公里,一次就可以省下1吨多柴油,节省1万元运输成本。

  2023年,江淮运河通航,长江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这是安徽水运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安徽水运版图被改写。

  安徽虽然坐拥长江、淮河,但长期以来,这两条水运大动脉无法连通,制约了航运发展。江淮运河贯通后,构建了一条纵贯豫皖苏三省、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南北水运大通道,打通长三角与中原地区水运通道,长三角地区“井”字形干线航道主骨架全面形成。

  安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江淮运河开通运行,新辟我省南北水运大通道,实现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通的世纪梦想,延伸了安徽水运内陆经济腹地,安徽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新格局。水运大省,向着内河水运强省的目标迈进。

  打造内河水运强省,安徽优势明显。

  安徽河网密布,水运资源十分丰富,长江、淮河穿境而过,拥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的水网大省,河网密度0.21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国前五。

  近年来,安徽加大水运基础建设,“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内河航道主骨架加快形成,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和合肥江淮联运中心等“两枢纽一中心”港口体系全新升级,协同沪苏浙加快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安徽是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通道。截至2022年,安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775公里,居全国第7位,航道通达88个县级区域,通达率达85%;干线航道通达65个县级区域,通达率达63%。

  安徽有链接沪苏浙、辐射中西部“两个扇面”的功能,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中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我省深度挖掘水运潜能,提高航道网对外辐射效能,提升内联外通的水运纽带作用,打造内河水运强省,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港城联动 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从运输成本看,单位货物周转量水路平均运价约是公路的1/8、铁路的1/3。从运输效率看,水运不仅运能大,适宜中、长距离运输,还能完成铁路无法实现的超长、超宽、超重等特大货物运输。”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处副处长徐闻东介绍,水运在大宗商品流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至关重要。

  作为大宗货物最主要的物流方式,水运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巨大的产业需求,为水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水运物流通道的高效畅通,同样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安徽产业基础雄厚,特别是发达的制造业,为水运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建设内河水运强省的最大优势和底气。

  安徽省80%的汽车企业、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92%的家电生产企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集中在皖江地区。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水泥建材等重点产业集聚在沿淮地区,煤炭、粮食、矿建材料等物资依托淮河航道运输。这些为我省水运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水运专业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兴起,推动水运方式向集装箱及滚装汽车等专业化方向转变。

  江淮运河通航后,合肥派河港成为江淮联运的枢纽港。不少企业看好江淮运河这条便捷的物流大通道,纷纷提前布局,临港建厂。

  派河港地处合肥经开区,这里也是合肥制造业腹地,周边聚集了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光伏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据合肥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李浩淼介绍,以派河港为圆心,半径10公里范围内,覆盖了全市七成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包括大众、蔚来、联宝、海尔、晶澳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光伏等龙头企业,工业总产值超7000亿元。其中,半径5公里范围内布局了江淮汽车新港基地、蔚来汽车基地、大众新能源汽车基地等三个整车基地。

  水运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必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临港产业集聚升级,塑造我省“向海而兴”的产业发展新高地,更好助力制造强省建设。据测算,江淮运河通航后,沿线地区一产、二产增加值年均增速将提升0.5个百分点,助力沿线相关工业企业利润提高1.6个百分点。

  拥江达海 建设内河水运强省

  建设水运强省,任重而道远。

  与邻省江苏相比,我省差距依然明显。目前,江苏四级以上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已达3281公里,领跑全国。我省高等级航道占比仍然偏低,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占航道通航里程的比例约30%,三级及以上航道占比17.5%,已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需求。

  安徽虽然江淮运河已经建成,构建起了“一纵两横”干线航道网主骨架,但部分支线航道建设有待实施。目前更多的是发挥“通道”作用,“干支联动”效应不明显,航运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航道网络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港口方面,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不高,也制约安徽航运发展。

  “未来安徽将以提升港口、航道能级为重点,畅通道、强枢纽、促融合,加快构建现代水运体系,打开全面开放新格局。”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解释道,畅通道,就是要构建畅通四河、干支衔接,通江达海航道网络;强枢纽,就是要强化枢纽引领、能级提升,打造现代化港口群;促融合,就是要引导一体融合、产城共惠,推动港产城互动发展。同时,加强省际协调,补齐省际航道建设短板。

  我省将牢固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充分发挥安徽省“拥江达海”水运优势,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水运体系,服务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光伏等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构建区域联系水运战略通道,提升集约高效港口枢纽能级,完善高效融合现代航运服务,塑造向海而兴产业发展高地,加快从内河水运大省向内河水运强省转变。(记者 范克龙 通讯员 吴 敏 顾 磊)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