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参加技能竞赛的目标就是奔着奖金去的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公司工程师姚金健略显“实在”的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但创新并没有因为拿到奖金而停止。”有人插话。“是的,可别小看最开始几千元的奖励,很可能创新的‘一池春水’就这样被激活了。”姚金健坦言。
近日,一场围绕技术创新的座谈会在位于安徽省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区里的8位劳模工匠围绕着创新打开了话匣子。而每每谈到创新的氛围,大家都会把话题转到新站高新区总工会大力开展的职工“五小”创新活动、劳动和技能竞赛上。
把创新当作一种使命
合肥京东方液晶显示电路研发科长周留刚回忆,自己最开始的创新只是为了让工作更方便,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区别于以往的改进都是有意义的”,这让他增添了动力。
他通过创新研发,对电视液晶屏的技术参数进行标准化整合,从而提高电视主板的兼容性,降低液晶电视的系统成本。这项创新成果让他拿下了合肥市第七届职工技术创新奖特等奖。
“当意识到我们作出小小创新的改变,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家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创新的动力。”他说,现在自己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帮助企业制定一项行业标准。
如果说一开始创新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那么随着创新工作的深入,大家对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解也更透彻。而对于面向市场的企业来说,创新也意味着一种使命。
“我们遇到问题需要创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去不去解决,而是考虑要分几步解决。”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高性能膜材料研究所涂层研究室主任孙月说,“这就是搞技术创新的人共同的思维。”
“一切正在明显改变。”安徽省劳动模范、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赵琼有切身感受。她说,“最开始的创新成果评选,公司几乎没人申报,但最近几年,公司职工都在打听这件事,以至公司不得不‘忍痛割爱’筛选掉很多不错的技能创新项目,选取最优的推荐申报。”
创新种子早已埋下
对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劳模工匠而言,创新的种子其实早已埋下,只待一场“及时雨”的浇灌。其中,“五小”活动创新成果评选、劳动和技能竞赛成为技能创新的催化剂。
合肥新站高新区总工会主席季红军介绍,近年来,新站高新区总工会聚焦龙头企业,紧盯关键环节,强化人才培养,大力推动职工“五小”活动创新成果评选,累计征集优秀职工创新成果1158项,成功获评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432项,在全市职工技术一至八届创新成果奖中获奖113个。
“此外,今年全区计划开展各项技能竞赛80多项,组织参与人数2.5万人。”季红军说,无论是职工“五小”活动创新成果还是技能竞赛,都是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在新站高新区总工会的带动下,各企业围绕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组织一线职工,立足一线岗位,解决一线问题,重点推进产品、服务、工程质量效益提升,落后技术设备改造,过时工艺流程优化等。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同时,提高职工管理服务水平。
在此基础上,“痛点”即“靶点”,“点子”变“金子”,人人想创新、人人可创新和人人争创新的局面在合肥新站高新区逐步形成。
创新之花四处绽放
“创新氛围怎么营造?不仅上下要有干劲,还要有人鼓劲。”合肥市劳动模范、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长于学习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创新,还成为一名“讲创新故事的人”。
在他看来,广大职工中不乏创新热情与奋斗的故事,但宣传力度和效果还不足,为此,他致力凝练总结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已形成的或计划形成的优势成果,编写企业创新创业故事,扩大企业影响力。
创新者主动“讲创新”,管理者大力“谋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往往与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牢牢绑在一起。安徽元琛环保技术总工周冠辰对此很有感触:“想得到、做得到、有价值,这是我理解的创新。”
凭借“NPS针眼热熔密封技术”,周冠辰获得2021年第二届合肥市职工“五小”活动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随后还被评为“合肥工匠”。
“我们公司创新设置从生产一线到研发一线,再到市场一线的‘三线’管理模式,让不同岗位的人才都经历‘跨界’历练。”元琛环保总经理梁燕本人也是合肥市劳动模范,她告诉记者,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英才奖励、模范先锋、岗位标杆、精益标兵、带薪国外学习、师带徒奖励”等多种方式,激励职工在工匠之路上不断前进。
让“蓝领职工”成为创新主力军,让职工“五小”活动创新成果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合肥新站高新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施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