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在诗意的土地上“写诗”-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3 09/10 09:22:23
来源:新华网

董艳:在诗意的土地上“写诗”

字体:

  从业18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学校小学教师董艳以书籍为明灯,以诗歌为画笔,把农村教育做成一首诗。

  “用诗歌开启乡村的每个黎明,以诗歌吟唱生命成长故事,这就是我们乡村师生享有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18年里,董艳有过迷惘、有过动摇,却最终坚定地选择把自己的生命和乡村孩子们联结在一起。3000多首诗歌是一位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果,也是一位老师与学生们最亲密感情的见证,这些质朴单纯的文字飘进了学生心里、老师心里、父母心里。

  

  董艳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寻找自己,坚定初心

  那是2006年,董艳刚刚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带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奇,对教师工作定位的迷惘,她遇到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阅读,让她刚刚从业的不安之心逐渐平静下来。随后,董艳开启了主题式的读写思行研。

  与文字相约,几百万字的阅读,对于“我是谁”的自省,书籍给了她答案。于漪那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震撼了董艳的心,让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为了“学做教师”,董艳一遍遍在寝室模拟课堂教学,将报刊中的优秀教师做法摘抄在备课笔记本上……凭着一股子韧劲,入职一年便成为一匹黑马。一路过关斩将,董艳拿到了县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打破了获奖教师的教龄纪录。

  为了不降低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值,董艳更加“用力地教”,教学成绩显著,但她却说自己没有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荣誉接踵而至,随着教育文章、专著的出版,讲座、电视采访让她应接不暇,她也获得了六安市乡村好老师、皖西最美教师、六安市拔尖人才、六安市道德模范、六安好人,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首届大爱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特支计划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全国新教育十大榜样教师、全国烛光奖计划教育创新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越来越多的城里学校抛来橄榄枝,她心动过,也犹豫过。她再一次自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她将犹豫变成试探,但学生们的挽留让她泪流满面。

  她告诉自己:我是农村人,做了农村教师,我应该有把农村教育做好的担当精神;我做的教育研究是为农村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从那以后,董艳坚定了她的初心,留在了乡村,留在了农村孩子的身边。

  董艳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阅读 打开乡村孩子的视野

  一直以来,董艳都未停下探寻自我成长之路,她阅读、写作、思考、实践,在小小的乡村开出了一朵香气四溢的花。

  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董艳从未忽视过孩子的阅读,她与孩子一起“荡舟书海”,每月共读一本书,从共同批注到上推进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幻想、人文、科学等系列书籍纷纷走入乡村孩子的眼中、心中。

  董艳的读写行动引来了不少关注:她成了教师领读者,与老师们一起共读;她在《教师博览》首届读书论坛上分享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教育写作心得;她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讲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读写故事……

  2016年,在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及霍邱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董艳申请成立了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她带领义工教师进行线上、线下阅读及教育交流,教育服务覆盖了10多个县市的60多个乡镇,惠及8000多名师生。学生家长说,公益课程是农村孩子最好的“营养餐”。

  2019年,在董艳的倡议下,一群乡村教师成立了“燎原”成长团队,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他们希望以叙事来解读教育,以阅读来成长自己、成全学生。

  她带领义工们线上推送公益读写课程,惠及六安市2000多个孩子,评选六安市阅读小明星800多个,孩子们获得全国说写小明星400多人次,户胡镇中心小学学生陈烯贤妈妈感激地说:公益课程是农村孩子最好的“营养餐”。

  诗歌,让乡村教育开出花朵

  坚守在乡村的十八年里,董艳不仅找到了自己,还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找到了适合他们的教育之法。

  她在教学中反复思考,思考农村教育的特殊与特别,最终将目光落向了诗歌,这种关于情感表达的艺术,是被大自然包裹的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董艳所执教的学校地处大别山外围,内有河道、山峦,田野肥沃广阔,完全可以就此取材。

  “诗歌离乡村很近”,这个发现让董艳激动不已。她深知,诗歌要以关注儿童生命、热爱生活为引领,以发展儿童思维、重视情感体验为支撑。2013年起,董艳开始了她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试验田就是霍邱这片乡村土地。

  结合阅读给予的力量,董艳探索起“田园诗意教育观”,在教室里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14年起,董艳走上了“那诗意乡土的歌”课程摸索之路,和孩子们读写“乡土诗歌”,每个黎明诵诗、写诗、说创作小故事,谈吟诵体会。

  2016年9月,董艳以留守儿童这一个教育难题为突破口,研发课程——“远方的诗”,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开启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每周一封信的书写。

  600多首童诗,500多本书,乡村和诗歌发生了奇妙的碰撞,“田园诗意教育观”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董艳写了600多首诗送给孩子们,集结了诗集《为你写诗》,孩子们则集体创作3000多首儿童诗,集结了诗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这些诗歌、文章频频发表在各类刊物上,孩子们在各类各级比赛中也屡屡获奖。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四人参赛,捧回了三个省级一等奖,一个省级二等奖。“这些奖赏于农村教育一直都是想都不敢想的,我们做到了。”回想起教育结出的颗颗“果实”,董艳感慨万千,诗歌温暖了孩子们的心,联结了他们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以诗歌为媒体,让农村的教育不再因缺失家庭教育而孤立。

  18年从教生涯,从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从特级教师到安徽省最美教师再到全国名师,董艳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她一次次产生疑惑,乡村却一次次给了她留下来的理由——守一方乡土,担一份使命,与初心共存。(程旸贇)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